相傳,東漢光武帝劉秀建都洛陽、統一天下后,為了慶賀這一功業,在宮廷里張燈結彩、大擺宴席,盞盞宮燈,各呈艷姿。“宮燈”之名,由此而生。隋
煬帝大業元年正月十五,在洛陽陳設百戲,遍布宮燈,飲宴暢游,全城張燈結彩、半月不息。隋唐之后,每逢元宵節,家家寶燈高掛,處處明燈璀璨、人
人提燈漫游,盞盞爭奇斗艷。后來,宮燈的制作技術傳入民間。
在清代,宮燈由于珍貴竟然成為皇帝獎賞王公大臣的賜物。《清朝野史大觀》有載:“定制歲暮時,諸王公大臣,皆有賜予。御前大臣皆賜歲歲平安
明清的宮燈主要以細木為框架,雕刻花紋,或以雕漆為架,鑲以紗絹、玻璃或玻璃絲。清檀萃所著《滇海虞衡志》里有“料絲燈”(即玻璃燈)的制
作、傳入京城,以及在民間興衰的詳細記載,“料絲燈出永昌,言取藥料煎熬,抽絲織之為燈,故曰料絲。其藥料則紫石英、鈍磁、赭石之屬,不一類也
。始出于錢能,以此進上,不使外人燒造。能去,始習為之;顧更精,長大幾二三倍,價甚昂,燒造者死,其子傳其法,人競燒之,價益賤,為之者遂不
能精矣。宦游者罔不取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