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的高淳,歷史悠久,文化深厚。高淳老街始建于宋代,至今已有900多年,這里的每一座建筑都有雕刻裝飾。這些烙在石頭、木頭、磚頭上的古老文化的印記,記錄著漸行漸遠的歷史。
坐落在高淳老街的磚雕石刻展覽館,是一座集收藏、陳列、研究于一體的專題性博物館,這里所陳列的上自東漢的畫像磚,下至明清的磚雕石刻,都凝結著古代高淳人的智慧。
用作漢代封建貴族墓室建筑材料的畫像磚,內容非常豐富。有用于鎮墓安神的“方位神”,有青龍、白虎、及魚紋,有被民間奉為驅鬼之官的“方相氏”,有頭戴羽冠,身披羽衣的道教“羽人”形象,還有反映秦始皇被荊軻投劍,繞柱躲避的《荊軻刺秦王》圖等。這些漢代畫像磚上的繪畫因材隨形、渾厚樸拙,線條簡練傳神。
高淳的磚雕、石刻盛于明清。當時朝廷選派數千名工匠在花山鑿石筑南京城,在胥河上構筑龐大的水利工程。他們帶徒傳技,久而久之,遺留下一批磚雕、石刻實物,也留下了高超的雕鑿技藝。這幅繪畫真實地反映了當年的磚雕、石刻的制造過程。
從這些流傳至今的建筑物的雕刻上也能看出當年工匠們的高超技藝。
展覽館正門的上方是明代磚雕“八仙圖”,雕刻手法精湛,人物神態逼真。與人們熟悉的“八仙過海圖”相比,這組磚雕還有兩個有趣的特點。其一,八仙中的藍采荷是一位神采飛揚的青年,而不是扎辮子的小童子;其二,把阻止八仙過海的鯉魚精也刻在其中了。
一組名叫“官人圖”的明代磚雕,從初入官場到仕途高升,再到辭官卸職,以生動的人物造型,反映了古代官場不同年齡層次人物的心態。
明代的石刻板畫“淳邑勝景”,集保圣寺塔、固城湖等高淳文物勝景于一體,畫面右上方是遠山近水,主體有寺廟、樓閣等,虛實相間,構圖巧妙。
館中一石刻是明代的遺物,名為“飛黃騰達圖”。畫面中一只仙鶴嘴銜《皇榜》,一足點地,一足提起,正展翅欲飛。
“漁翁豐歸”是清代石雕,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一個老漁翁釣到大魚,無法用魚簍裝盛,不得不肩掛手提,喜出望外的神態。
漫步在高淳這些鑲嵌有各種雕刻的古老建筑之間,猶如置身于瑰麗的歷史畫廊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