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木構架為支撐體系是中國傳統建筑的主要特點,傳統四合院的裝修設計也不例外,中國木架結構系列形成于漢代,成熟與唐代,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礎上更加精致化,明清則達到高度成熟的階段。以木架結構為主題的柱梁構架貫穿中國古建筑的始終。今天我們就是聊一聊傳統四合院裝修設計中如何進行空間格局。
中國有句俗語,叫做“墻倒房不塌”。在木構架體系中,梁柱是承重構件,墻為輔助。起分隔室內外空間的作用,因此梁架結構非常復雜,各個時代的做法和尺寸也有一定的差別,因為等級、地域的不同而有很多種形式。如抬梁式、穿斗式、干闌式等。
傳統四合院裝修設計中將柱、梁、廊、檁等木構件稱為大木,清式大木做法分為兩種,有斗拱的稱為大木大式,沒有斗拱的稱為大木小式。大木大式結構一般用于宮殿、廟宇的主要殿堂。大木小式建筑用于上述建筑的次要房屋和民居。民居的面寬3-5間,進深不超過7檁。只用單檐懸山和硬山以及下屋頂,而且只能出前后檐。建筑尺度依明間面闊及檐柱徑為標準,除了部分王府四合院之外,大部分老北京四合院都屬于大木小式建筑。為了適應北方夏天多雨冬季寒冷的氣候條件,北京四合院的屋頂多為人字形,能達到快速排水,隔濕保暖的作用。屋頂部分梁架重疊,逐層縮短,逐級加高,柱上承檁,檁上排椽,形成階梯形的屋頂骨架。
四合院的房屋建筑多為抬梁式構架,又稱疊梁式。抬梁式是將整個進深長度的大梁架設在前后檐柱柱頭上,大梁上設置瓜柱,瓜柱頂端架設稍短的二梁,如此類推,將不同長度的幾根梁柱疊置起來,最后在最高的梁上設置脊瓜柱。各梁的端部上置檁條,檁主要分為脊檁、金檁、檐檁。脊檁對應底下的脊墊板、脊枋,金檁對應金墊板和金枋,檐檁對應下方的檐墊板和檐枋。檁間架椽,構成雙坡頂房屋的空間骨架。
房屋的屋面重量通過椽、檁、梁、柱傳到基礎。傳統木作對各位置的梁柱構件皆有專用稱,一般以每根梁上所承載的檁條數目命名,如:三架梁、五架梁、七架梁,另外還有四架梁、六架梁,這種雙數的梁架多沒有屋脊,而做成圓弧形的“過隴”,稱卷棚式、也叫元寶脊。這種結構在我國應用很廣,多用于官式和北方民居建筑。它的優點是室內少柱或無柱,可獲得較大的使用空間。梁架的單位是“榀”,也稱“縫”。在縱向上,各榀屋架除由檁條拉接以外,檐柱柱頭上有額枋連接,各檁條之下有枋木及墊板連接,共同構成整體框架。
北京冬季寒冷多風,傳統四合院裝修設計為了防風保暖而多做頂棚,將五架梁部分遮蓋起來,固抬梁式結構為了保證材料的完整而較少雕飾和加工,甚至多用不加砍鑿的原木材為料,別有一番天地的情趣。構架規整考究并做了進一步精致的藝術加工,梁、枋、檁、瓜柱的表面披麻捉灰,繪制彩畫,十分華麗。